
3月31日上午,太原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内,一辆辆满载垃圾的车辆从厂子东侧的专用通道里鱼贯而入。这里是目前太原市唯一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天大约有1300多吨垃圾要从市区运往这里。”厂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垃圾车驶入的地方是厂里的垃圾存放池,最多可以储存7000多吨垃圾。在该发电厂,记者了解到,这里日焚烧垃圾设计能力是1000吨,目前每天要焚烧到1300吨,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太原市环卫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太原市只有两座规范化的无害化处理厂,一座是位于东山郝庄镇新沟村的太原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处理小店区、迎泽区和高新、经济、民营、龙城四个开发区的垃圾,设计处理能力为1000吨,目前倾倒处理量为1600吨,远超设计处理能力。
另一座是位于阳曲县侯村乡的侯村卫生填埋场,主要处理其他城区的垃圾,其中,杏花岭区、尖草坪区、太钢直接运往侯村,晋源区、万柏林区通过南堰压缩转运站运往42公里外的侯村处理,日转运量600多吨,侯村设计处理能力为1500吨,实际处理量增加到2000吨。“现在的垃圾处理场全部是超负荷运转。”该工作人员表示,总体上,太原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少,布局不合理,处理能力小,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焚烧发电厂 超负荷运行却连年亏损
生活垃圾焚烧,在国内许多城市都已经全面展开,但在有着三百多万人口的中型城市太原,目前仅有一个垃圾焚烧企业,显得“孤孤单单”。但对于市场化运作的企业而言,垃圾焚烧如果产生不了效益,投入的热情显然会大打折扣,这一方面,太原同舟能源公司的亏损成为一个“典型”。
2001年,太原市计划筹建太原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当年由太原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太原蓝欣能源公司、山西煤炭运销公司和日本荏原制作所共同筹资3.63亿元,组建了太原市同舟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经过层层审批,于2006年投入运行。
按照当时的测算,企业投入产出能够持平,或微有盈利。据相关人士介绍,国内垃圾焚烧企业主要采取企业建厂,政府授权特许经营的模式。焚烧一吨垃圾,政府补贴124.5元,同时上网电价为普通电厂的两倍。“我们现在承担的是一份社会责任,追求的是零利润,说白了只要不亏损就行,但现在,连这也达不到。目前仍然每年亏损1000多万元。”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原先设计,每年这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可以消耗33万吨垃圾,可发电1.4亿度,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每年可焚烧垃圾48万吨,发电9000多万度。
造成现实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垃圾质量不高,热值太低。该厂引进了当时国内的第一台进口垃圾焚烧机器。“由于是日本技术,对于垃圾质量要求很高,人工又没有办法调节、改造,因此只有按照原先设计,放进去高质量的生活垃圾,才能达到最佳发电效果。”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原料一直没有达到设定要求,企业一直在尴尬中前行。
按照原先设计,进入这里的垃圾应有热值在1000大卡以上、有品质的生活垃圾。可现实情况是混合垃圾被一笼统倒进了清运车运向发电厂。“夏天拉进来的是西瓜皮合着脏水,冬天是炉灰渣,垃圾品质差,热量只能达到700—800大卡,热值根本不够。”该负责人说。
尽管垃圾焚烧被称为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业,但对于很多参与其中的企业或个人而言,看到的还有焚烧垃圾背后的利益。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过程中,一些没有经验的“新手”也都参与其中,期待成为新领域的先行者,分得更多的市场蛋糕。而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参与建厂时都声称采用“世界先进技术”,但打着垃圾焚烧招牌却搞国家明令禁止的“小火电”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政府努力疏通垃圾出城之路
为了解决垃圾困城,近年来,太原市政府也通过各种渠道,疏通垃圾出城之路。
月31日,记者从太原市规划局了解到,太原首个餐厨垃圾处理项目选址“落地”,这意味着太原市垃圾分类处理又迈开了一步。建设地点初步选定太原市东南部的小店区下黑驮村。3月30日该项目选址方案已经开始公示。
该项目占地面积近6万平方米,日处理能力500吨。建成后,全市餐厨垃圾可实现统一收运。收运回来的餐厨垃圾经油水分离后,可转化为车用燃气、沼渣和沼液(可作为肥料),提炼出的油脂可作为工业原料,剩余液体可达标排放。“建设该项目时,将增配一套完善的环境处理设施,确保不会污染周边环境。”太原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餐厨垃圾处理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环卫部门直接收运并处置。所有设备都将安装消音器,减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而在未来太原市城市建设中,垃圾处理内容也被多次提及,“在终端处理技术的路线选择上,坚持焚烧发电处理为主,兼顾综合处理,适当考虑卫生填埋。”太原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设施布局的总体规划上,将侧重于向南和向西方向发展,初步思路是:在小店、清徐和晋中市的交界区域,建设综合处理场或焚烧发电厂,主要解决小店区南部、教育园区、经济区和清徐县河东地区的垃圾处理问题。
此外,在晋源、清徐的结合部,或在静脉产业园(静脉产业:指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产业)建设综合处理场或焚烧发电厂,主要解决晋源和万柏林区南部的垃圾处理问题。同时,还将利用省公路局水泥厂停产搬迁的实际,对其进行简易改造,利用水泥窑焚烧生活垃圾,主要解决尖草坪区西北部和万柏林区北部的垃圾处理问题。最终尽快实现“每县最少有一个垃圾场”的目标。
同时,还将按照每乡、镇一个的原则,在乡村建设150座中转站,每座日转运能力为50—100吨,每站配备收运车辆5—8台,覆盖范围10—20个村庄,收集范围3—15公里。原则上中转站土建由区县负责,设施由市里配套,收集、转运车辆仍按市、区买一赠一的政策解决,最终目标是在“十二五”末,建立覆盖城乡的垃圾收运体系,真正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置”和收运处置的“全程化”“全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