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 > 水处理>我国海水淡化出路在于走盐化工路线

我国海水淡化出路在于走盐化工路线

2011-07-08 来源:中国化工报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637 中国过滤分离网

核心提示:我国已经成为海水淡化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15年海水淡化能力将提升到150万~200万吨/日,未来5年海水淡化投资规模预计达200亿元左右。

  我国已经成为海水淡化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15年海水淡化能力将提升到150万~200万吨/日,未来5年海水淡化投资规模预计达200亿元左右。面临着海水淡化工程大发展的契机,天津、大连、营口、唐山、青岛等环渤海沿海城市已纷纷规划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工程。但是,在日前召开的2011青岛国际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大会上,有专家提醒,我国环渤海地区属于内海,海水流速慢,不具备海水淡化后浓盐水向深海排放条件;专家同时建议,实现海水淡化规模化,出路在于走盐化工路线。
  “环渤海地区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更要处理。”以色列IDE海水淡化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总经理王双成对记者说,该公司在海外做的14个项目,都是把浓盐水通过高压泵排入深水区10多米。但是,环渤海与我国东海以及中东的海域不一样,我国的东海以及中东的海域海水流速快,直接外排浓盐水影响还不大,环渤海水循环太慢,浓盐水排放后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苏州热工研究院高工李新民表示,环渤海水流与外海交换时间是60年,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直接外排后,不断浓缩,浓度会越来越大。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进一步介绍,渤海近海海滩地势平缓,且水深较浅,海水交换能力较差,不具备向深海排放条件。渤海主要生物适宜生存的盐度上限是33%。~36%。,当盐度超过40%。时,一些生物将会灭绝。近年来,由于入海径流的减少已经导致渤海湾海水盐度升高了11%~15%。如果把高盐水直接排入渤海湾,必将影响渤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可能会使部分对盐度敏感的海洋生物如鱼卵、仔鱼死亡。
  海水淡化温排水对近岸海域水温升高的影响还会导致某些浮游生物急剧繁殖和高度密集,可能出现“赤潮”现象,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自1980年以来,渤海赤潮频繁发生,周期越来越短,面积越来越大。迄今为止,赤潮总数超过300次,其中最长的一次竟持续了72天。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搞海水淡化的公司,包括搞总承包的公司仅是关注海水预处理、淡化脱盐这两个工艺,对淡化后浓盐水的处理并不关注。目前,各地土地紧张,工业占地和园区建设等原因导致制盐面积不断缩小,低成本摊晒制盐的土地或盐池并不具备,如果用蒸发制盐的办法,吨盐的成本就要达到350~400元,比井矿盐的生产成本都高。“谁都不愿意(利用浓盐水)制盐。”北控阿科凌海水淡化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白瑜说,当时曹妃甸新区阿科凌海水淡化项目浓海水用作三友集团纯碱生产的原料,每年可处理利用浓海水1800万立方米,节省原盐60万吨,节约水资源1000万立方米,大大降低了海水淡化和盐化工产业生产成本。由于具有成本优势,三友自己出钱修建了管网。
  据业内人士介绍,海水淡化靠近盐化工企业的地理等条件并不具备,像曹妃甸新区海水淡化项目浓海水被三友集团利用的仅是个案,从鼓励资源利用的角度,国家对浓海水制盐应当给予补贴,弥补蒸发制盐带来的高成本。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张雨山、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孟烨表示,我国不同于中东,中东石油资源丰富,看不上浓海水中钾、溴、镁、锂等物资,而这些对于我国还是紧缺的矿物资源,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角度,都需要利用。
  专家介绍,由于在浓盐水中这些化学组分的浓度约为海水浓度的2倍,获取相同化学资源的处理量仅为海水直接处理量的一半,可显著降低提取成本。此外,浓海水进行化学资源提取不需要另外设置取海水和加菌等预处理设备,可大大节约投资和工程造价,并且海水淡化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浓海水的温度、流量参数稳定,便于化学资源提取过程中的稳定操作。
  张雨山表示,随着海水淡化规模化,必须要综合利用浓盐水。专家们也同时指出,我国即将出台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意见等系列扶持政策,应当把对海水淡化后浓盐水里面化学资源的提取与利用列入其中,给予鼓励和扶持。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污水处理业市场瓶颈有望加速破解
阅读下文 >> 锦湖轮胎南京厂被列为重点污染企业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guolvfenli.com/news/show.php?itemid=2321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过滤分离网

推荐新闻

更多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QQ: 2339401517

©2009-2024 中国过滤分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1401836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