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本溪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累计投资40多亿元实现减排二氧化硫4.68万吨、化学需氧量1.46万吨,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但作为老工业基地,本溪历史上环境保护欠账较多,环境保护与监管任务还很重,因此,本溪决定在“十二五”继续强化污染减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根据实际情况,把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作为减排重点。
到“十二五”末期,本溪预计实现化学需氧量削减量24156.9吨、氨氮削减量1494.8吨、二氧化硫削减量24900吨、氮氧化物削减量12474吨。
连年获得省“大禹杯”,又连年遭受水害。如何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呢?记者在刚刚实施的本溪市《关于加快推进“十二五”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意见》中找到了答案。
这个包括三大体系、七大工程的本溪水利建设蓝图,不仅规模比“十一五”大了一倍以上,而且从指导思想上也摈弃了那种“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从根本和源头抓起;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用固若金汤的“系统水利”,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本溪境内有大小河流200余条,不仅自己用水方便,还输送到沈阳、抚顺、鞍山等周边城市。可有水利就有水害,尽管本溪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连年获得省“大禹杯”,可还是会遭到水害的侵扰,使得水利设施长期处于时时修、时时毁的恶性循环中。
此次本溪市推行的“系统水利”,正是一个既治标又治本的良方。其三大体系包括重点流域和区域的防洪减灾、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和水土生态环境保护。围绕三大体系,重点安排了江河防洪治理、水资源配置、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库区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等七大工程。
纵观三大体系和七大工程,还有三点引人注目:一是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力度,实施太子河、浑江等干流的综合治理,新修堤防300公里,从源头上遏制水患发生的频率,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主动脉、支动脉、毛细血管紧密相连的水系网络;二是突出了民生水利,5年内将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三是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创造出美好的水土环境和人居环境。